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富民兴村 ——记道里区太平镇太安村党支部
一、背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道里区太平镇太安村就流传着顺口溜:“房子破,路也破,农民的日子不好过;人也穷,村也穷,姑娘嫁人往外流。”当时的太安村,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负债200余万元,村内基础设施落后,“两委”班子人心涣散,群众信任度不高。村党组织改选后,在村党总支班子的带领下,太安村依托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闯出了一条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富民兴村之路。
二、做法

(一)调整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在太安村,祖祖辈辈的农民都在种玉米,玉米“一粮独大”的观念,已扎根在当地农民的头脑里。近年来,国内市场上玉米供大于求,种植玉米的效益不高。村党总支书记徐成德深知,仅靠种玉米是不可能实现大幅增收的,必须开动脑筋另辟蹊径。他先后3次自费到外地“取经”,结合太安村距离市区较近的特点,经多方论证,制定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思路,即通过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奶牛养殖,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村党总支班子成员扳着手指头跟农民一起算账:种一亩大田玉米效益是多少,改种特色蔬菜能增收多少……村党总支班子还多方协调财政和农业部门,争取专项资金150万元新建了12个日光温室大棚,每个大棚年租金2000元。一个冬季,每个大棚能为农民创收1万元左右,村集体也获得租金收入2.4万元。
在实践中,村党总支班子意识到,关起门来“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借鸡生蛋”走“种养结合”的路子才能加快发展。为此,他们把目光聚焦到了城里的投资商,

先后引进了新兴集团、浩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了鸵鸟繁育基地,当年实现产值250万元,利润80余万元,安置农民就业36人。同时,成立了太安畜牧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兴建3个奶牛小区,饲养奶牛840头,当年实现利润60万元。尝到甜头的太安人没有小富即安,先后又在黄家店屯和苇塘沟屯新建两个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小区,集中饲养奶牛1000头,全部实行统一喂养、统一防疫、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料、统一销售,不仅彻底杜绝了人畜混居、疫病蔓延的现象,还极大地改善了村屯环境,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2008年,太安村进一步扩大畜牧有限公司生产规模,投资100万元,建立了3个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鲜奶收购站,鲜奶全部销往蒙牛集团,彻底解决了奶牛养殖户销售难的问题,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管理模式,年创收150万元。
(二)党员示范引领,促进农民增收。为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致富带富方面的引领作用,太安村积极探索“支部+协会+企业+农户”的“1+3”党建工作模式,先后成立了太安畜牧公司党支部、种植业党支部、养殖业党支部、渔业党支部、运输业党支部5个产业项目型党支部,鼓励农村党员带头创办、领办致富项目,带动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促双赢。

养殖业党支部书记闫振国,懂技术、有经验、有销售渠道。在他的带领下,村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饲养蛋鸡40万只、奶牛存栏2000头,全部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养殖。种植业党支部带头人张成忠创办了农产品外销协会,实行订单种植,确定收购保护价,帮助农民每年外销粮食1500万公斤、蔬菜240万公斤,创造经济价值720万元,增强了种植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太安村先后成立了蔬菜种植、农业机械2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奶牛、生猪、蛋鸡、渔业4个产业基地,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产业支撑。
为更好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村党总支成立了劳务输出党小组,由党员骨干引领劳务输出工作,通过亲属朋友带出去、组织协调输出去、就地安置转出去等方式,每年转移劳动力400余人,增加农民纯收入80余万元。

(三)开辟致富新路,增强发展后劲。为了促进村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村党总支班子充分发挥太安村滨水临江的地理位置优势,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村里筹资300余万元在松花江边闲置土地上建起了航港休闲度假村,建成了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的二层宾馆、1.3万平方米的农家乐采摘大棚和2个休闲垂钓区,打造了集观光、旅游、度假、采摘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2010年,度假村又以商招商引进了仁弘渔业公司,在度假村内新建了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宾馆,形成了集约式、规模化发展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年创收300余万元。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市民观光旅游,全村党员、群众齐上阵,在江边河套地种植杨树十万余株,形成了长60米、宽40米的景观林带,预计15年后将给村集体带来2000余万元的收益。
三、效果
太安村党总支班子立足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一)增强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村党总支班子在推进村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不等不靠、大胆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以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目标的全面小康之路,赢得了村民的衷心拥护。太安村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村”、省“五个好”建设先进村党组织、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村等37项荣誉称号。
(二)走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新路子。党员带头引领示范,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做好玉米种植“加减法”,引导村民逐步减少粮用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形成了“青贮玉米─奶牛养殖─沼气沼渣─蔬菜种植”的循环农业种养模式,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三)促进了村域经济发展壮大。通过“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总量,保证了村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9000万元,村集体资金积累2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9万元。

四、启示
太安村紧紧抓住党组织和党员这两个关键要素,通过找准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切入点,集聚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第一,实现富民兴村,建强班子是前提。“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班子行不行,就看带头人”。太安村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村党总支班子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太安村的发展实践说明,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有力领导,离不开一批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党员队伍。
第二,实现富民兴村,发展产业是根本。太安村立足村情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蔬菜种植、奶牛养殖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三大产业,并努力做大做强做优,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稳步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生产发展,而生产发展的根本是产业的形成、集聚和优化。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是农民长期稳定增收致富的根本保障。
第三,实现富民兴村,用好政策是关键。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持续发力,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太安村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主动研究政策法规,找准农村发展实际和国家政策支持的结合点,用好用活上级的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先后争取各级财政支农资金200余万元,对推动全村综合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实现了太安村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