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2016-09-06 15:16来源:未知 作者:-1 点击:
次 |
战斗堡垒引领强村富民路——记宾县宾州镇二龙山村党支部
一、背景
二龙山村位于宾县宾州镇西部,毗邻县城。全村有12个自然屯,1066户,4300口人,党员58人,耕地7525亩,林地2050亩。二龙山村为合并村,合并后村里负债达98万元,村干部心浮气躁,人均耕地不足2亩,为维持生计,多数党员和群众各自为战,只能以“湖边捕鱼”、“山边伐树”、“城边卖菜”来养家糊口。随着二龙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封山育林、加强城市管理等政策的推行,“三边”经济很难再维持生计,村民与林业、旅游和城管等部门四处“周旋”,矛盾冲突频发。为有效解决二龙山村的现实问题,村党总支带领全村党员,自我加压、奋力拼搏,积极谋思路,努力办实事,获得了广大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推动全村发展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做法
(一)立足实际,科学谋划二龙山村发展思路。一是外地取经。村党总支书记带领其他“两委”成员,深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天津市蓟县穿芳峪镇毛家峪村和下营镇常州村,考察学习外地旅游开发的好经验。二是班子商定。根据考察情况,依托二龙山风景区的地缘优势,最后,村“两委”班子集体决定,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各项产业发展。三是集体决策。在党员大会上,针对地域优势和产业规模,结合二龙山村的实际,通过集体智慧的决策,最终确立了“依托地缘优势,以马家屯乡村游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引导,全力打造种、养、加三大产业,实现全村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经济发展思路。

(二)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党员引领致富作用。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合并后的二龙山村,由于党员人数增加,宾州镇党委决定将二龙山村设置为党总支,根据村里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党总支下,分别设置了旅游产业党支部、蔬菜产业党支部和联合党支部。二是全力支持党员创业。村党组织积极协调人社局、妇联和团县委,为有一技之长、有致富项目,但缺乏资金的党员协调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大力发展乡村农家乐餐饮产业,形成了规模效应。三是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在打造二龙山村马家屯旅游产业过程中,将有创业能力的35名党员组织起来,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分别打造了采摘园、农家乐餐饮和畜牧养殖等8个产业项目,吸收500多名群众参与其中。
(三)细化措施,扶持弱势党员群众脱贫解困。一是如实确定帮扶对象。由宾州镇、二龙山村两级党组织进行普遍调查摸底,采取个人申请、党员推荐和支委会讨论认定等方式,确定需要帮扶的弱势党员群众35人。二是明确主要帮扶事项。对生产困难的,在提供生产物资、帮种帮收和申请农业补助政策等方面进行帮扶;对生活困难的,在提供就业平台、改善居住条件和帮助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帮扶;对年老体弱的,在大病医疗补助、慰问物资发放和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进行帮扶。三是定期检验帮扶成效。村党组织每半年,根据满意度测评结果,与乡镇党委共同研究下一步的帮扶措施,真正使被帮扶的弱势党员群众脱贫解困。四是建立帮扶长效机制。主要是动态掌握帮扶人员,进行“销号式”帮扶,对已经脱离困境,生产、生活水平达到本地平均线以上的,不再进行帮扶,而是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给予“跟踪式”的组织服务。
三、效果
(一)清晰的发展思路,使二龙山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通过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和潜能,有效利用二龙山风景区的优势,确立了适合本村的发展思路,村党组织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截至2012年底,全村村级积累资金达到960万元,村级固定资产达7800多万元,昔日“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已经成为今天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富裕村。
(二)壮大的主导产业,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党支部、蔬菜产业党支部、联合党支部中“双带”能力较强的党员,带领村民共同干事创业,为农户指导生产经营,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农户联手协作、党群互动的产业发展模式,营造了“一家富带领全屯富,全屯富带动全村富”的良好氛围。目前,二龙山村初步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产业、棚室蔬菜产业和畜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三)收入的逐年攀升,使人民群众满意程度明显提高。在党总支的引领下,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二龙山村的各项产业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方向迈进。广大党员群众的心更齐了,劲更足了,共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15年,村人均纯收入达18178元。上半年,在村党总支召开的党员评议与群众测评中,满意率达98.5%。
(四)细化的帮扶措施,使党的温暖和先进性充分体现。建立了弱势党员帮扶、关怀、激励机制,使广大农村党员群众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党组织的温暖。村里有劳动能力,但缺少经济来源的贫困党员群众,通过到产业党支部打工,逐渐改善了生活条件;一些贫困党员的子女,毕业后回到产业党支部参加工作,既发挥了他们的知识优势,又解决了工作难题。
四、启示
第一,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思路,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所在。从农村的实践看,同一个地方,无论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村与村之间进展有快慢、效果有差异。凡是党组织向心力强、农民致富快的村,都是一个好思路和一个好支部相结合的结果。挖掘二龙山村巨变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在一个明晰发展思路的指引下,村党组织各项工作有了明确目标和科学合理规划,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第二,发挥农村党员模范作用,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由“命令型”向“引导型”转变,农村党员的引领作用“居功至伟”。活动中,一批有头脑、有思路、有能力的农村党员敢于尝试、冒风险,在产业发展上先行一步,积极发挥“双带”作用,成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骨干力量。可以说,农村党员模范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第三,构建弱势群体帮扶机制,是彰显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关注关爱弱势党员群众,建立健全帮扶机制,既是尊重弱势党员权益的迫切要求,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有力佐证。通过采取多种帮扶措施,不但增强了党的“内聚力”,提高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外聚力”,使村级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