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近年来,新建村党支部坚持以开展农村党员站好新农村建设“八个先锋岗”为抓手,有效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定向、指导、引领作用,实现了阵地建设标准化、党建活动多元化、工作载体品牌化、基础工作精细化、服务群众常态化,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二、做法
(一)致力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特色产业长足发展。新建村辖5个自然屯,410户,1806口人,耕地18657亩,林地4315亩。新建村坚持把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项目作为促农增收的突破口,通过多方争取,共引进资金3666万元,有效解决了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发展种植业。整合资金60万元,建设30栋优质提子品种葡萄棚室种植基地,年实现经济效益60万元;发展种桑养蚕30多户,年收入超过18万元;引导农户种植平贝、五味子、提子、地载木耳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增收300余万元。二是发展养殖业。整合资金367.2万元,建设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2个,建设肉鸡养殖大棚17个,年出栏肉鸡34万只,安置剩余劳动力43人,年实现经济效益200余万元。三是发展劳务输出。村党支部帮助联系和鼓励村民外出务工,现有100多人到山东省五莲县从事石材加工,每年赚回200多万元;有60余人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地从事运输、汽车修理、销售配件等工作,每年增收60多万元;组织52户农户到虎林、密山等地承包土地,每年收入超过300万元。

(二)致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农业设施不断完善。紧紧围绕加快生产发展要求,经过主动谋划和积极争取,引进和实施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夯实了农业长远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是加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争取国家投入土地整理资金12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22万元,对现有3800亩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改造整理,水利灌区渠道衬砌3200延长米,实现水、田、路渠配套改造;投入农业开发投资300万元,衬砌水面300亩小型水库及附属,增加蓄水库容10万立方米;投资180万元建设标准化提水泵站3个;投资44万元,打抗旱机电井22眼,解决4600亩农田渴水问题。二是引进智能化育秧大棚项目。争取国家投资800万元、县投资700万元,建设占地280亩的智能化育苗基地,该基地由800平方米的催芽车间、5个温室和200栋日光大棚组成,解决了14万亩水稻育苗问题。三是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整合扶贫、农机部门资金720万元、农户出资120万元,购进大中小型农机具156台套,由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全县第一家现代化农机合作社,实行统一耕种、购种、育苗、插秧、施肥、管理、收购、出售和分红,已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近2万亩。

(三)致力发展民生事业,推进平安和谐建设,农民群众安居乐业。新建村党支部始终把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家园放在第一位,作为支部的中心工作紧抓不放,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共同建设美丽乡村。一是产业拉动保增收。重点以水田现代农机、新型能源开发、提子种植等11个合作社为龙头基地,以党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为牵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辐射带动群众,促进村民致富增收。由党员李延东、黎思栋、毕亚丽分别牵头组建了百垧千亩土地、兴合肉牛养殖、有机果蔬特色种植等4个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89人,年增收500万元。同时,村党支部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引进了粮食烘干、加工等设备,建立粮食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在产、供、销过程中全程服务,为农民致富打造一个金色链条。二是倡导新风促和谐。村党支部抓民心树新风,引导村民弘扬正气,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提升和谐力。成立了秧歌队、广场舞健身队、器乐队、篮球队,参与村民近400人。经常邀请邻近村民开展篮球友谊赛、秧歌和健身操汇演等群众性活动,既增强了年轻人体质,又达到了促进睦邻友好,共创和谐社会的目的。三是建设新村绘发展。先后筹资4500余万元,硬化村屯道路面积3.5万平方米,铺设边沟3000延长米,新建铁栅栏7600延长米,安装路灯120盏,实施穿衣戴帽工程,改造旧(危)房141户,硬化庭院2.6万平方米。在建设新村的同时,新建村党支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牵挂在心,共为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新建住房14栋,解决18户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

三、效果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建村农业生产总值实现12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54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0%和29%。到2015年,全村固定电话已达98%以上,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住房砖瓦化率95%以上,小汽车也逐渐普及。这个村先后被授予省级“五个好”建设先进村党组织,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同时,新建村党支部坚持从自身做起,有效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树立了在群众中的威信。
(一)设立党员责任区。新建村“两委”成员7人,党员29人。根据党员数量和各自认领的“共产党员先锋岗”岗位,把全村划分成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环境治理、治安维稳、扶弱助困、生产发展、妇女创业等7个党员责任区,让每名党员依据认领的岗位负责自己责任区的大事小情。成立了由党员选举产生的责任区工作监督小组,在每个月末对各责任区的各项工作进行评议。党员高维芝照顾婆婆二十年如一日,被村民称为大孝星;党员孙立国一家8口,四世同堂,从未因家庭锁事生过气,斗过嘴,成为了村民的榜样。
(二)发挥群体带动效应。按照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专业设置、自由组合、集中服务的原则,村党支部把有能力、有意向的党员组织在一起,发挥群体党员的力量,为村民服务。先后成立了以党员马贵强、孟凡军为队长的便民服务队8个,队员84人。这种组织形式不仅提升了为民服务的质量,而且扩大了为民服务的范围,还发现和培养吸收了一批优秀人才,使各便民服务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协调搭配,通力合作。三年来,共为群众协调春耕生产贷款1248万元,确定致富项目126个,化解矛盾纠纷213件,修整田间路义务出工1172人次,义务出车2115台次,代办事务1136件,提供致富信息391条,排查供电线路、水库蓄水、通屯路障碍等安全隐患227处。

(三)实施关爱党员群众行动。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关爱资金,每逢春节或七一等节日村党支部都拿出部分资金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开展进门入户大走访活动,村干部主动上门服务,帮助指导他们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选用良种,使用科技,帮助协调项目,对于生产确有困难的农户,协调资金解决燃眉之急。三年来,共为20户农户确定发展项目5个,解决住房8间,捐赠资金近5000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四、启示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我们看到了新建村党支部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带领村民强素质、选路子、奔小康的生动轨迹,看到了加信镇新建村面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等方面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但是,新建村党支部并没有满足,而是着眼于更高境界的追求和更快发展的谋划,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带领全体村民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一)必须配强班子、建好队伍,选好“领头羊”。“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短短十几年,新建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发展成今天延寿大地上经济富庶、风尚文明、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证明,班子是关键,人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把班子选好配强了,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好,脱贫致富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群众满意度就会明显得到提高。
(二)必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拧成“一股绳”。 新建村以前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依靠自身力量一时很难解决。村党支部借智借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帮扶,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人力帮扶等方面给予倾斜,大力采用“支部+协会”、“公司+支部+基地”等形式,有力推动了新建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发展是第一要务,帮助贫困村解决发展难题,只要注重调动发挥好上级有关部门单位的职能作用,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贫困村的各项工作就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必须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与群众“一条心”。群众是基层的主体,更是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对象和力量源泉。新建村通过开展站好“八个先锋岗”活动,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新时期党员的良好形象。实践证明,参与“八个先锋岗”活动的这些党员,都是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推动发展、脱贫致富的琐事做起,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在“种”、“养”、“加”上找出路,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树立起一批组织认同、党员认可、群众信服的普通党员典型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