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精稻产业 带领群众致富——记木兰县吉兴乡火炬村党员王兆国
木兰县吉兴乡火炬村41岁的农民王兆国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带领农民积极创办米业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把党支部政治上的优势和专业合作社经济上的优势“合二为一”,推动水稻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年产值1.5亿元,每亩增收100元。呈现出了基层党建和经济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一、背景
2010年,在外闯荡多年王兆国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吉兴乡火炬村滕家屯,看着乡亲们守着肥沃的黑土地,却捧着金饭碗要饭,王兆国心里打翻了五味瓶,通过与乡村领导以及乡亲们的谈心和自己对黑土地的情感,王兆国把目光盯在了农业上,很快就确定了创业思路,他决心办一个既可以让自己发展,又可以让乡亲们受益的企业——米业深加工项目。经过努力争取,乡政府把靠近木庆公路和哈肇公路交叉口的一处废弃的水坑免费给了王兆国。在村党支部的鼎力相助下,王兆国买来残土,将水坑添平,迅速启动了厂房建设。900多平方米的厂房在新粮开仓前全面建成,王兆国从江苏、湖北、安徽、哈尔滨等地购进了型号不一、作用不同的抛光机、色选机、碾米机、包装机,安装完成投入使用,王兆国怀着创业的激情,不知疲倦地整日忙碌在工厂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一切准备就绪,马上就要开工生产的时候,老天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一场飓风掀翻了整个厂房的屋顶,让王兆国一下子损失了50多万。站在飓风过后的厂子前,王兆国没有唉声叹气,他迅速组织抗灾自救,重新修缮被飓风洗劫的厂房。也许命运在考验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农民企业家,正在企业度过难关,开始走上正轨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又让他的厂房损失大半,各种设备也被烧得几近瘫痪。王兆国,这个北方汉子,面对着灭顶之灾,没有被吓倒,而是又一次咬紧牙关,多方筹措资金,很快恢复生产,让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二、做法
企业走上了正轨,如何保证大米的质量,打开产品的销路,是王兆国一直思考的事情。为了保证亿鸿达米业的品质,他牵头组织成立了亿鸿达水稻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内成立党支部,党员带头,农民兄弟带地入股,走合作化经营之路,不仅让大家受益,还能确保品牌效益。王兆国带头带领党员进行土地流转,统一经营的生产模式,建设占地23000亩水稻示范基地,示范种植绥粳4、绥粳18香稻等新特品种,带动农民丰富种植层次、优化种植结构。通过与农民兄弟的合作,并在专业合作社产业链条上开展党建活动,在水稻种植区域划分4个党员责任区,使得在苗床管理、技术指导等关键环节上都有党员参与,切实把党员从一家一户发展的“小舞台”,推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大天地”,从而实现对种植户的同一品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为了解除农民的后顾之优,王兆国与合作社农民签定了保底收购合同,每市斤比市场价高出3分钱,并且在春耕前拿出32万元,为入社农户每亩地补助40元,极大地调动了合作社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农闲时间组织入社农户参与装袋、装箱、打包、运输及装卸,让入社农户农闲不闲,每天还能有七八十元的经济收入。

三、效果
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20户、240人,党员15名。为使水稻种植获得更大收益,合作社党支部在党支部书记王兆国的带领下,严把质量关,要求社员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让产品品质得以提升,亿鸿达米业合作社冲破了重重阻力,成功的流转土地面积23000多亩,惠及农户300余户,户均增收2800元,产品成功的打进了全国十多个省会城市的市场。此外,合作社党支部已对合作社大米品牌在工商部门进行商标注册,并根据城市人的生活节奏,消费习惯,将目光盯住了城市人的饭桌,研发生产出便捷的免淘洗、小包装的精致“向阳河”、“一亩香甜”牌大米。产品投入市场后,迅速在北京的超市里站稳脚跟。随后,亿鸿达大米又成功打进了昆明、成都、贵阳、西安、苏州、杭州、大连、长春、朝阳等大城市。“创业的历经种种曲折,我没有放弃,现在更有信心在米业加工方面做得更好。我还要发挥好党员的带头作用,帮助解决本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让大家一起过上小康生活。”农民党员王兆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启示
以“党员创业无障碍”为目标,精心打造创业环境,为党员干部创业加薪助燃,着力增强党组织在创业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是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劳保、科技等部门力量,对有创业意愿、有创业能力、缺创业项目、缺创业资金的“两有两缺”创业人才建档立卡,在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培训、项目推介、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让更多的有志者在党组织的关心下成长为创业能手。
二是开辟融资绿色通道。针对青年创业存在的资金瓶颈,应会同信用联社等部门,发放“青年创业卡”,给予创业青年贷款授信和一定的利率优惠;对缺少创业资金的党员,设立“党员创业扶助基金”,每年从省扶贫小额贷款中争取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党员干部创业,县财政给予全额贴息扶助,同时对受助对象提出“双带”创业目标。
三是激发党员创业活力。聘请畜牧业专家和相关涉农部门领导、党员创业示范户成立农村党员创业服务团队,深入到乡镇、村屯,进行“菜单式”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党员创业带富能力、动力和活力,逐步形成了“党员带头勤创业、带领群众共致富”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农村无职党员“量身”制定了带头创业、结带帮扶、技术宣传、扶贫帮困等岗位,帮助他们找准创业定位、搭建履职尽责平台。通过建立上岗承诺、亮牌争星、约束奖励等制度,积极引导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