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六盘水市突出党的思想、组织、机制、能力、产业、市场“六个引领”,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改革推动、产业支撑的脱贫攻坚新路。全市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60.37万减少到2016年的31.65万,贫困发生率从23.3%降低到11.91%。
该市坚持扶贫与扶志同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选派310名基层干部到中央党校、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培训;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凉都大讲堂”30余场。坚持“脑袋”与“口袋”同富,全市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文化,促素质、促发展、促脱贫“三送三促”活动,采取一月一宣讲、一季一培训等方式,教育培训群众120余万人次。
针对农村居住分散、资源整合困难的实际,该市按照“力量联强、工作联抓、资源联享、服务联优”的思路,组建跨县、跨乡联村党委72个,覆盖44个乡镇304个行政村、76万群众,带动261个贫困村摘帽、3.7万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开放扶贫趟新路,将2个省确定的极贫乡镇、1个连片石漠化脱贫攻坚协同决战区和6个市级极贫乡镇整合创建“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把开放式扶贫作为党建扶贫的新模式,选派206名干部组建了4个战区13个决战队,建立协同党组织、协同团支部、协同妇代会,推进脱贫攻坚从过去的“游击战”向“阵地战”转变、“单兵作战”向“兵团作战”转变。
该市坚持以改革促产业、以产业促脱贫。2014年以来,探索并实践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通过产业平台和股权纽带,全市204万亩承包地和集体土地、14万亩林地入股经营主体;整合各类财政资金7.8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农户资金、村级集体资金入股,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构建村党组织、经营主体、农民群众“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的经营体系,做到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三个到户,全市49.32万户农民通过股权合作成为股东,受益农民126.04万人,其中贫困群众31.65万人。
针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愿抓、不会抓的问题,该市通过赛能力、晒成绩,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本领。采取现场观摩、督查通报、末位约谈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拿出“十八般武艺”,2016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召开扶贫项目观摩会54次,打造观摩点237个。采取激活沉睡资源、用好闲置资产、提供多元服务、开展异地置业等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从2014年初的0.7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85亿元,平均每村达32万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
按照“支部会抓、党员会带、产业惠民”的思路,该市构建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格局。把有思路、懂经营的能人选进支部,大力推进“村社一体”,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机制。全市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367个,覆盖农民群众154.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1.65万人。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达到1.26万人。通过支部抓、党员带,共建成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农业特色产业基地282个、“八大特色”产业320.75万亩。
该市立足优势,积极推进全域生态、全域产业、全域扶贫、全域旅游、全域文明发展“五个全域”,把“盆景”变“风景”、变“园林”,4个县市区全部入列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县。围绕市场导向,着力推进产业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等“六化”建设,培育了一批种养、加工、冷链等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664个。

|